第411章 您偷看我初稿了?(1 / 1)

節目組萬萬沒想到,自己提心吊膽采訪了一整天的機密項目,竟然是在海警服役的。

那沒問題了了。

你要說海軍的裝備,確實不敢播。

可這要是海警的裝備,我就可勁播了。

編導連夜開工剪輯內容,全段保留了陳晨的所有介紹,一個字不落。

甚至他還從一些ng的花絮中縫縫補補,湊了個整。

成片將近十五分鐘的素材,幾乎全都是陳晨的畫麵,滿滿的乾貨。

最重要的是陳晨那種充滿自信的表情,讓人不得不信服,但又沒有過分的誇大。

簡而言之,就是裝逼。

太絲滑了。

如果是采訪其他行業的土財主,老板站在鏡頭前一通吹,肯定是要遭罵的。

但製造業不一樣,越吹越得勁。

更彆提陳晨吹逼時身後的背景了。

1200噸的“小艇”就矗立在那裡,有理有據令人信服。

編導有深深的預感,這段片子將會是自己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
三天後。

編導帶著成片,來到了領導的辦公室當中。

“哦,小梁啊,你來來來!”

總編薛成揮揮手。

梁編這時才發現辦公室內還有一個人——軍武頻道的總顧問鄭宇村。

看起來他似乎正在和薛成進行激烈的辯論,倆人都有點麵紅脖子粗。

“正好小梁來了!”

“咱們一起討論。”

“下一期的軍武觀察關於海軍的內容該怎麼做。”

薛成可能因為討論節目的關係,有點帶情緒了,言語激昂。

作為頻道的總編,薛成最重視的就是軍武觀察。

畢竟是台柱子。

在自媒體時代,這檔節目是唯一一檔能拿出來和網絡節目對打的內容。

所以台裡傾注的心血也更多。

他自己親任主編,像梁編這樣台裡資深的編導,也隻能當個執行主編。

鄭宇村這位軍事裝備理論界的大拿更是節目的長期顧問。

海軍節臨近,台裡準備整個大活。

他們正在謀劃一檔專題節目,內容大概是盤點海軍各類裝備,並且展望未來。

初步定調做七期,每一期都拿出一種裝備。

先進性縱向對比,回顧發展史。

後進行橫向對比,與世界上同類型裝備進行比較。

最後在現有技術上做基礎,眺望未來。

所有人都覺得這個大體框架沒有問題,可細致到節目內容,分歧就比較大了。

鄭宇村平複心情之後,耐心的解釋自己的立場。

“航母這期節目,我有我的難處。”

“你彆說4號航母了,哪怕是3號,能說的都不多。”

“這倆目前都是國之重器,不能公開講解太多。”

作為一檔總結盤點類節目,自然是要盤點最新裝備的。

總編薛成提盤點航母時主要以4號航母為例子。

這個建議得到了鄭宇村的激烈反對。

他說什麼也不能鬆口。

“鄭老師,如果不說4號航母,那我們這個節目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。”

“我要是說了,我鄭宇村也沒有存在的意義了。”

梁編看著兩人相持不下,也摸清了矛盾的衝突點,於是從中說和。

“二位,咱要不這樣,到航母這一期的時候,用蒙太奇的手法。”

“就是咱給一個大概出行,依據目前公開的數據講一講,不要太具體。”

“剩下的靠著觀眾去腦補。”

鄭宇村不太懂蒙太奇什麼的,他隻覺得隻要不細致講都行,於是妥協點頭。

可薛成還是有些得寸進尺:“可以,咱們不具體到哪艘航母,節目內容主要由細分技術撐起來。”

鄭宇村抬頭:“什麼意思?”

“就是說咱們在節目上討論一些模塊化的技術。”

“比如彈射,比如攔阻,再比如艦載機。”

“我們的節目時長是四十分鐘,如果光聊蒙太奇,不給點乾貨,也不行。”

鄭宇村顯得很為難:“你說的好像彈射技術和阻攔技術就不要錢似的。”

做軍事科普比作理論研究要難上一萬倍。

既要講究節目效果,還要時刻注意不泄密。

“咱這兩項技術不是都取得了突破嗎?節目上掰扯一下怎麼了?”

鄭宇村搖頭:“正因為有突破,才藏著掖著,要不我講講滑躍式起飛算了。”

“彆,滑躍式軍迷都能掰扯明白,用不著您。”

鄭宇村無奈的笑了:“那就又僵住了,彈射和阻攔都是高度機密,一個字都不能講。你彆說現在,五年後我都不一定能說。”

見此情景,梁編再次和稀泥:“那這樣吧,航母這期節目,我們找一艘外國先進型號,能對標4號的,通過剖析它的技術細節,來影射4號航母,這樣總行了嗎?”

倆人聞言,沉默不語。

腦海裡都在快速的考慮。

站在鄭宇村的立場,剖析外國航母倒是沒什麼問題。

作為一個理論研究者,他對國外裝備如數家珍。

尤其是那些可以成為頭號假想敵的裝備,幾乎是泄密級彆的了解。

比如福特級。

如果節目上要講這玩意兒,他能滔滔不絕說兩期。

於是鄭宇村表示同意。

而作為內容方的薛成仔細想想,這樣節目效果也是有的。

隻要節目的討論切入點得當,確實可以做到小梁說的影射的方式。

全程都不提4號,但句句不離4號。

最關鍵的是,也可以深入剖析細分技術,而不泄密,最大程度配合鄭主任的工作。

“那行吧,航母這期我親自做本子。”

妥協之後,薛成看了看桌子上的文件。

“航母是最難的,播出也是最後一集。”

“目前還有個任務,就是首播集的護衛艦。”

“鄭主任,護衛艦這塊,能說的總比航母多一些吧?”

節目的播放順序遵循著由小到大,由弱變強的邏輯。

因此海軍諸艦中,噸位最小的護衛艦首當其衝。

鄭宇村也早有準備。

這個領域,限製性確實沒有那麼多。

而且由於大國都在發展驅逐艦,護衛艦領域幾乎都是小國在鬨騰。

講解起來頗有一種居高俯視的爽感,鄭宇村如魚得水。

於是他拿出了擬好的提綱。

“護衛艦這塊,我準備以三個點切入。”

“第一是平台。”

“目前世界主流護衛艦都存在一平台多艦型的情況.”

“因此平台的強度,決定了護衛艦的基本素質。”

“第二是武器配備。”

“這個我不用多解釋,護衛艦的戰鬥力主要取決於搭載什麼主副武器。”

“這一塊主要還是看導彈,是我們的強項。”

“第三點就是未來的發展趨勢。”

“原來普遍的觀點是護衛艦可能會逐漸被驅逐艦取代。”

“我認為不然,尤其是電動化技術出現之後,我覺得護衛艦的發展趨勢有可能會向小型化無人化轉型。”

離開了大方向的套路,具體到細節上,雙方的心態都平和了許多。

像護衛艦這樣噱頭不夠足的裝備,如果隻側重於現有的盤點,節目效果可能會差很多。

於是他提出建議:“我覺得還是主要側重於第三點,小型化無人化。”

“我也這麼覺得,因此我的提綱有一半都是側重於展望。”鄭宇村點頭。

“您展開說說。”

“小型化和集群化的想象空間大,同時能帶來集群化又是,我想這是觀眾想聽和想看的。”

薛成突然想道:“觀眾想看和想聽的事那種科幻的不行,動不動就空天母艦那種。”

“其實細致到技術細節,還是有很多能發散的點。”

“比如全艦體雷達隱身。”

“飛機隱身我們見的多了,護衛艦可從沒見過。”

“另外就是電混平台全集成。”

“一艦多用,武器通用,幾乎可以包攬小型艦艇的所有主要作戰任務。”

“另外最抓人的就是集群化這個殺氣。”

“你們想想,一出動就是一個編隊,多霸氣……”

正在鄭宇村繪聲繪色講述之時。

一旁的薛編變顏變色。

尋找了好幾次插話的時機,才打斷鄭宇村。

“鄭主任,您是不是偷看我的初稿了?”

鄭宇村戛然而止,一臉不解。

什麼話這叫?

眼前這份體提綱是他昨天晚上剛寫出來的。

內容完全原創。

尤其是在護衛艦的未來展望這塊,全都是嘔心瀝血之作。

都是他基於多年的裝備研究經驗,總結出來的未來趨勢。

咋變成你的初稿了?

“我都半個月沒見麵到你了,怎麼偷看你的初稿?”

薛編從雙肩包裡掏出了建好的素材:“您說的,和我準備的稿子一模一樣。”

“????”

話說到這兒,鄭宇村都有些開始懷疑人生了。

這得虧是自己家的節目,還有商量的餘地。

如果放在學術界,兩篇稿子一模一樣發表出去,非得整出學術醜聞來。

關鍵是!

鄭宇村確定自己沒有借鑒彆人的看法。

因為在裝備理論研究這塊,他又絕對的自信,自己就是權威。

職位在那兒擺著呢。

他能接觸到常人接觸不到的東西,因而總結出的乾貨更勝一籌。

考試是可能存在抄襲的,但抄襲的人絕不可能是出題老師。

鄭宇村帶著懷疑接過薛編的初稿,翻看第一頁。

——??

“無人混動三體巡邏艇?”

“全船信號隱身?”

“標準垂發平台?”

“你還彆說,你真彆說,你這個提綱和我的想到一塊去了。”

鄭宇村驚呆了。

內容和自己想的幾乎完全相同。

他再次抬頭看向梁編,詫異的不行。

“你對護衛艦的未來也有這麼深入的研究?”

高手在民間。

雖然很驚訝,但鄭宇村不得不承認梁編這份稿子的含金量。

從結構到武器,從隱身到艦載機,都符合鄭宇村對護衛艦的所有想象。

唯一的美中不足,梁編的提綱全稱都用“艇”這個稱呼,沒有用艦。

不過這都無傷大雅。

他對護衛艦的發展趨勢預判太準確了。

鄭宇村可以肯定,之前他倆沒有交流過,並不存在抄襲這一說。

而且這套看法完全是鄭宇村原創的,世界範圍內都沒有雷同的。

但!

梁編卻拿出了幾乎相同的提綱。

由此說來,真相隻有一個——梁編也是個天選軍事裝備理論學者。

“有點東西梁編,你能寫出這份展望,能直接到我單位報到了。”

梁編自己都笑了:“鄭主任,您仔細看,我那是展望嗎?”

“不是嗎?”

“我那是采訪提綱,全都是現貨。”

????

鄭宇村愣了,再次翻看文件資料。

薛成也繞過了辦公桌,來到了鄭宇村的身後。

還真是!

梁編拿出來的提綱,是采訪的大致內容。

為了領導方便審查,他將視頻內容總結成了文字版本,前幾頁是提綱,後麵是詳細描述。

當鄭宇村意識到這一點時,他的目光都無法對焦了。

什麼鬼?

我剛才說的是幻想。

你寫出來的是現實?

無人電動平台、全艦隱身、通用垂直發射井……

這些……都已經有了?

“你的啥意思……這船已經下水了?”

梁編點頭:“何止,估摸這陣,適航性測試都開始了?”

“我咋不知道這事兒,海軍沒跟我說啊。”鄭宇村突然覺得自己的級彆不夠了。

“當然,因為這是海警的船,海軍肯定不會跟你說的。”

???

???

???

你好好好說話。

鄭宇村頭發都要炸毛了。

好家夥!

這種隻存在於想象中的無人船,你跟我說不是海軍裝備的?

瘋了吧!

梁編解釋道:“這是陽江船廠替海警研發的巡邏船,我這次采訪的就是這個項目,而且是人家的老板陳晨全程親自講解的。”

一言至此,鄭宇村的眼裡的迷惑瞬間消散。

陳晨啊。

那合理了。

他拿出什麼裝備都是合理的。

唯一驚訝的點在於,這小子手也太快了。

我還擱這叭叭聯想展望呢,這貨原型都已經下線了。

與此同時,梁編轉頭看向領導:“薛主編,我覺得這段采訪很有內容,立意也很出色,您看是不是當做主要素材,在咱們頻道的晚間新聞播一播?”

“不能在晚間新聞播。”

薛成站斬釘截鐵的拒絕,讓梁編大失所望,同時百思不得其解。

憑什麼?

這段內容很抓眼,講述的是裝備領域的最新進展,很提氣。

另外素材的內容很紮實,全都是陳總領銜講的乾貨。

無論是形式還是意義,都足夠在軍武頻道站住腳了。

於是梁編據理力爭:“我覺得這段內容很優秀,一年都難遇到兩回,領導你慎重考慮下。”

“不用考慮,立刻把素材打包送到一台!”

“我親自去做工作。”

“這段內容隻能在聯播亮相!”